第485章:取消盐税(2 / 2)

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有道者推翻无道者,这次改革就是朱由校在推翻无道的体制,重新建立一个有道的体系。

西南的改革与此前的改革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改土归流。

朝廷不再允许土司自治,一律纳入朝廷行政管理体系,身为石柱土司的秦良玉率先响应朝廷政策,朱由校随即下旨赏赐。

此时的大明,是没有什么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即一律平等,但敢作乱的话,就强制迁移,让其融入汉文化社会。

少数民族在大明,同样可以进学堂、混官场,没有任何阻碍,但也不会有类似高考加分的政策。

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血统和汉族都是一样的,例如藏族,和汉族是一样的血统源头,只不过是后来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藏族又因为是生活在高原地区,在高原气候之下才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少数民族问题很好解决,秉承着这个理念,不偏不倚就行了。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什么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教育体系普及开来,即便是习俗上还有些不一样,但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了。

朝廷此次的改革完全取消了对自耕农的农业税,也获得了广大自耕农的支持,佃农也因为减息降租支持改革。西南改革在天启十六年顺利展开,没有出现太大的幺蛾子。

朝廷的铁路,也逐渐动工建设。

特别是进四川的铁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的交通问题在明代,一定程度上是比古代好很多了,不过还是比较难走的。

铁路只要修进去,交通问题就便利很多了,这条铁路也是大明修建铁路以来最难修的一条,不过这条铁路却是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朝廷有毅力把这条铁路修成。只要这条铁路修通,铁路修建技术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而朝廷在南方修建的铁路,在天启十六年已经是全面动工了,到处都是修建铁路的工地。

除了主干线,还有支线铁路。

改革之后,南方也成立不少工业区,铁路是直接修进工业区的,甚至是连到工厂门口。

在汽车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铁路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到处都是铁路。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一个屁大的国家,就修建了十万公里的铁路网,铁路在平地上的修建成本实际上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成本还是复杂地形下的开山架桥。

特别是此时大明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像历史上欧洲人一开始修铁路,要用人工来打造铁路轨道。

除了铁路之外,电报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起来,并且开始完全开放民用,以方便经济的发展。

信息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消息传递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效率越高,都算是一种生产力。

国家资本开设的邮电局,也随着改革遍布每一个城市。随着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档案。街道、地址、门牌号什么的都确定了下来,同时个人的身份信息也都在大量登记,每个人发给身份证。

相当于如今大明的百姓,写信、发电报都很方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