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欢心(1 / 2)

重返1977 镶黄旗 2122 字 3个月前

可说来也有意思,偏偏龙口村的情况和哪儿都不一样。

最后轮到视察他们这儿的时候,那位对任何地方都看不上眼的林shu ji,却独独对这里产生了极佳的印象。

比如说工艺品厂。

首先搞这行,原料不用进货啊。

石头、木头、编织品,几乎全是取自本地的现成材料。

何况为了以示公允,兆庆坚持年底分红同时,也要对全体村民公报账目。

那账目上记录的可都是实际出入和支出,并且照章纳税,一点不带差的。

所以不但查不出什么经济问题来,而且作为村办企业,敢于大额分红,主动让全体村民都能分享好处的做法,反倒让林shu ji感到一种欣慰。

他这一代的干部,毕竟还是老百姓的儿子。

甚至本人出身就是农民,对此触景生情是很自然的反应。

其次呢,还得说工艺品厂所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商品属性好啊。

说破大天儿去,这只是锦上添花的玩意。

何况他们的生产和销路,触碰的又都是国营厂没有涉足的领域。

那么不但与国家经济主体不存在什么竞争关系。

即使今后出了问题,也根本谈不上影响到国家经济,破坏国家建设的罪名。

那作为主管领导,也就无需承担什么过多的风险和责任。

另外,由于工艺品的生产方面,需要技艺纯熟的工匠。

龙口村雇请的工人里有不少都是邻村的人。

这就又让林shu ji产生了一个龙口村领导班子觉悟不低,有胸襟、有水平的印象。

认为他们愿意、且能够,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拉着别人共同富裕。

还有,这行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之类的不良效果。

这就让龙口村绝不同于别的兴办工业的村子,到处是难闻的气味、废旧垃圾和脏水。

而是依然保持着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样子。

在观感上就让人觉得地杰人灵、淳朴自然,不能不好感倍增。

但除此之外,龙口村之所以能充分获得林shu ji的青睐与欢心,最关键的还有一条。

那就是他们不但村办企业搞得好,就连思想学习和农业生产方面也毫不放松。

依然与其他林shu ji看过的地方拉开了显著的差距。

这事儿说来,其实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有点无心插柳,老天故意成全的意思。

敢情春节分红之后,兆庆为了支持村里的工作,特意给村委会拨了三千块,以补充经费。

而作为当年的村干部,安shu ji身上具有没文化,独断专行,家族概念重这些小缺点,也是难免的。

那么有了这笔钱,安shu ji就想在村委会里再设立个领工资的闲职,好照顾下自家的亲戚。

可安插什么职务好呢?既不用干活,又得清闲?

安shu ji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

后来还是兆庆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他建议干脆给村委会的一个旧仓库粉刷一下,再买点书籍、订几份报刊,办个图书阅览室得了。

这样当管理员不累,每天就是打扫卫生,整理下书刊报纸的事儿。

同时还能有点实际作用,让村干部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让村里的年轻人增长点文化水平。

安shu ji一琢磨,觉得一举两得,确实挺不错,很快就照办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一遇上了县里的大检查,因势就便,反倒又成了个拿得出手的成绩。

实际上特别巧,林shu ji下基层的时候,图书室正好刚筹备妥当。

窗明几净,图书、桌椅、板凳、书柜,全都簇新簇新的。

刚刷好的墙上还贴上了“学习园地”,“党员思想汇报”两个专栏,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安shu ji临时又让人加摆了个“伟大领袖”的瓷像。

这样根本没费什么事,就在林shu ji的心里得了个高分。

因为哪个村子,上上下下眼里都关顾盯着钱呢,怎么也看不见这样的景象啊。

是,墙壁的白粉确实还没干透,这的确有应付领导的嫌疑。

可书籍和报刊总不能临时先抓啊?

当时的农村有几个人乐意百~万\小!说的?路又不好走,刊物、报纸还得提前订。

怎么说,准备这些新书和报刊,时间上是万万来不及的。

所以林shu ji明察秋毫,参观图书阅览室的时候。

他只简单转了一圈儿,翻了翻桌面上、书柜里的读物,就相当激动的夸上了。

“没想到啊,这种情形下,你们还能坚持政治学习,想着提高文化水平,真是难能可贵啊。好好好……”

但到这里,有了这三声“好”,仍旧不算得什么。

因为与这个小小的图书阅览室相比,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山坡上铺开场面,火热大干的情形,那对林shu ji才是真正的惊喜。

要知道,龙口村今年的农业生产,为了节约人力,为了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村办厂上。

可完全是按照兆庆当初计划的的那样,在春耕前,把全村的田地收拢在一起了。

他们不但重新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并且还是专项拨款,雇佣农工,租用农机具,采用较为科学和现代化的方式,统一来耕种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