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狂傲不羁 曲高和寡(2 / 2)

不难看出,自恃高科技优势而忽略顾客需要,自恃开创苹果的宏伟业绩,拒绝经营管理人员的建议,使苹果的产品脱离了市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另一角度讲,苹果电脑的创造者——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伙伴,在创造"苹果"的同时,亦在亲手砍伐自己种植的苹果。

二曲高和寡的孤独英雄

在上节中我们曾经指出苹果的创造者是骄傲的典型,他们自恃科技实力的领先地位,忽略与顾客的沟通,拒绝与同行的合作。正因为其领先太多,造成后继乏人;正因为其产品是如此超前,以致于顾客都难以接受。苹果成了电脑行业的孤家寡人。但是,直到1994年,苹果都未能找出自己困境的根源:为什么技术如此领先的苹果公司也会陷入困境?在本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超前的技术是如何把苹果带入困境的。

1980年,名牌个人电脑连同配套的软件和其他附件每台售价约5000美元。虽然把相隔几十年的两种产品的价格作比较是不谨慎的,但是我们姑且认为个人电脑的这一价格同1914年汽车的价格大致相等(当时福特还未使价格大幅度降低)。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光是由于个人电脑的价格将比现在便宜得多,并且每辆汽车都将装上一台某种形式的计算机,因而个人电脑终将拥有比私人汽车更大的市场。

计算机市场刚刚开始形成,加入这一市场的有1600万家美国小企业和其它国家为数更多的企业,个人电脑正成为新的大众化的生活用品。然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却未被任何一家大计算机公司所重视。早期的汽车工业生产商都认为,对于象汽车这样一种复杂、娇贵的商品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巨大的、未经开发的私人市场;大中型和微型计算机制造商同他们如出一辙,也认为对于家庭和小公司来说,个人电脑复杂得可恨,其好处到底如何也成问题。人人都想把计算机卖给通过采购部;门进行大量采购的公司及其他机构。计算机工业在等待它的亨利·福特的出现,几乎没有谁想要把他的产品卖给难以捉摸的大众。

在过去的几年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看来完全可能成为个人电脑工业的福特。他第一次把乏味的二进制转变成普通大众都能熟悉的图形和文字,从而把个人电脑引入市场。他同样大胆地预测个人电脑的市场将是无可比量。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乔布斯正确地确定他应占有的市场份额,他就会看到自己极有可能成为新工业中名副其实的福特,建立起一个连IBM都不可能把它压垮的堡垒。但是他疏忽了。

聪明的买主总是根据现有软件来选择计算机。争夺计算机市场的关键大概就在于和你生产的计算机配套的全部软件所占的份额。而经验的看法是软件设计者在你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上所积累的经验到底有多少。根据这一观点,如果有几种互相竞争的计算机都使用相同的软件,那就会增强这家软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即使竞争对手短期内可能增加这种计算机的硬件销量,他们也不太可能在生产和销售的经验上超过最早拿出产品的公司,但是他们却为未来的产品扩大市场提供了源泉。

例如,所谓的插接兼容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的制造商,如阿姆达尔公司和存储技术公司,虽然受到大布卢公司的激烈竞争,但他们不是IBM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些公司向一些迟钝的经理挑战,探求新市场和新技术,对象巴勒斯公司和DEC公司这类生产非兼容式计算机的厂家施加压力,但却都保护并且扩大IBM公司的帝国,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软件领域和赖以不断增长的市场。

在若干年的时间里,苹果公司似乎有可能在小型计算机软件方面创立一个相匹敌的世界。它们推出的苹果二型电脑设计简单,有8个可供附加电路板插入的开型插口,对于软件和附件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很能刺激购买**,但是并非十全十美。这种由几个年轻人在汽车库里发明出来的产品激发并且最终吸引住了美国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当代青年的想象力,如同T型汽车吸引住了他们前辈的心灵和机械天才一样。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上一代人拆散、组装、修理和改进他们的T型汽车,他们手持扳手、满身油迹,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发动了早先的工业革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造就了战后世界经济的繁荣。新的一代人拿他们的苹果机琢磨着,摆弄着,或者按几个按钮,或者使一会烙铁,他们是在学习计算机时代的语言和技术方法。作为被这些任意摆弄者和程序设计者——他们是一支自发的青少年苹果机迷大军——所迷恋的最早的一种计算机、苹果二型的配套软件很快就远远超过其他牌号的个人计算机,在1981年已达到约14000个程序。

这意味着,根据有关的尺度来看,苹果二型已经占有市场优势。这也意味着,苹果电脑已经奠定了一个新帝国的基础,能同IBM的帝国抗衡,并且很有可能超过它。因为苹果电脑所统治的是全新的一代,而不是保守的旧体制。但是苹果公司丝毫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力量的源泉和意义。乔布斯和沃兹尼克有时曾表示,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靠独到的技术,而不是创业洞察力。苹果二型电脑的制造工艺确实精巧,尤其是沃兹尼克设计的8片磁盘控制器,其他牌号至少要用0片才能有相同的功能。但是该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技术局限性。事实上苹果二型微型处理器的过时反映出苹果公司的主要弱点,更新这种机器本应是公司随后的首要任务。

苹果公司在技术上严重的自负导致了几个关键性错误。首先它试图阻止其他公司仿造它的计算机,这个作法相当成功,它甚至迫使富兰克林公司只能制造兼容IBM公司部件的机器,而不允许其与苹果有任何瓜葛、这一方针减少了使用苹果公司软件的计算机总数,并妨碍了苹果公司建立有效的工业标准_苹果公司拒不允许低价的或更专项化的仿苹果式插入兼容机大量出现。亚当·奥斯本认为,如果不是由于这一个错误,苹果公司的软件早已压倒一切,IBM公司(以及奥斯本公司)要进入计算机工业就会被迫制造兼容苹果软件的机器。

第二个错误与第一个错误有关。苹果公司推出了种技术复杂的计算机,苹果三型、丽萨型、麦金托什型。它们不能同苹果二型兼容,而且三者自己之间也很少可以兼容。苹果公司采用摩托罗拉半导体产品公司的截然不同的6800系统微处理器(其软件主要用于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终端设备),没有主动地去和半导体工业共同计划制造苹果二型机(650)的16位和位的改型。第三个错误是在阻止兼容苹果二型的计算机出现的同时,苹果公司制订的产品价格超过最大的潜在个人电脑市场即普通家庭的购买力。

这样,公司骄傲自大地扔掉了它在软件共用上的真正资本,开始在硬件上赤手空拳地同IBM公司及其他公司竞争。而这些公司拥有比苹果低等或最多相等的技术实力,却在可用于新水平的16位计算机的软件上拥有更大的销路。在关键性的1981年,当乔布斯准备好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并且制订了建造新的苹果公司总部的绿玻璃大厦时,这家公司仍旧在悠然自得地、盲目地研制技术超前而且不兼容的8位三型。为了保护技术过时的苹果二型,杜绝别人的仿制和改进,这家公司正在大打其官司。同时,它又不研制可以使用苹果二型软件的16位机型。

这样,苹果公司慢慢失去了成为计算机工业主宰的机会。正当苹果公司夸耀自己是老大哥IBM公司的主要接替者时,它却已经为IBM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意外的飞升打开了大门。为赢得16位处理机的处,场Z15M只需做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效仿——在某些方面作一定程度的改进——苹果公司在赢得8位机巾场时采用过的、后来为了发展新产品又抛弃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战略,

直到1984年,苹果公司才有迹象显示,它懂得了计算机工业的本质:它开始使丽萨二型和麦金托什兼容,并将苹果二型的价格定在家庭可购买的范围内。在另一家公司自发地创制一种16位的650型样机后,苹果公司甚至制订了积极进取的计划,要更新已在市场上立足的约150万台计算机中的95%所装备的微处理器,但是无论麦金托什系列产品多么成功,它的到来已经太迟了,再也不能使苹果公司成为头号厂家。虽然苹果公司可能在个人电脑生产上保持第二把交椅,乔布斯却未赢得曾统治汽车工业近0年之久的亨利·福特那样的荣誉。

七十年代中后期业已有大量小型电脑公司加入个人电脑竞争行列。个人电脑市场一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好不热闹。1981年IBM加入战圈,审时度势的电脑巨人经过详细的调研,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市场战略。为了尽快在个人电脑市场分一杯羹,一改其过往的作风,采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及微软的DOS操作系统。因为IBM本身庞大的市场网络及其企业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它成功地占领了市场。

在与IBM交易的同时,英特尔及微软公司也将其产品售与IBM的对手。198年,IBMPC推出的第二年,康柏公司在毫不侵犯IBM的知识产权情况下,推出第一部与IBMPC相同的兼容电脑,开创、复制电脑的市场,一时IBMPC的兼容电脑如雨后春笋。而这些兼容电脑均采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及微软公司的DOS操作系统。市场状况将英特尔及微软的位置改变,由有潜力的新产品变为标准部件。这个发展将电脑专利这阻碍打破,更培育出新一代的电脑公司。

也是在同时,因为反托拉斯的指控,使IBM不得不对外公开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结构和生产标准,这一下更引来大批的兼容机生产厂家。于是市场上的个人电脑不自觉地向IBMPC靠拢,IBMPC成了个人电脑的标准。于是,大量的软件开发商开始将目光转向IBMPC。

苹果公司在这时犯了严重的错误,它拒绝开放其标准,致使它逐渐成为市场的单兵独将,孤身一人同IBM及其众多追随者奋战。苹果公司自此还仍然相信,只要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开发出更高级更新颖的电脑,一定能将IBM及其同盟军打败。

苹果功能卓越的电脑本应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却因为没有追随者和必要的软件支持沦落为市场流浪汉。

这时的苹果公司才急了,他们转而求助于广告轰炸和自我推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荡然无存。

苹果公司开始想方设法地重塑市场地位,对IBMPC及其同盟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84年,乔布斯代表苹果公司正式向IBM挑战。

IBM要大小通吃,而他枪口瞄向妨碍它控制整个产业的最后障碍——苹果公司。"蓝色巨人"能支配整个电脑业、整个资讯时代吗?欧威尔(IBM主管)做得到吗?

时时处于电脑业最前列的苹果坚信,苹果产品一定能够最终证明苹果的实力——在千家万户,人们都能发现昔日的IBMPC都将被苹果PC代替!

苹果公司对IBM的绝妙的挑战书,其辞令是如此具有煽动性,令任何一个顾客或公众都不能不对电脑业界发展的前景予以思索和关注。事实上,这份宣言公布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苹果的产销都出现了巨大好转。

苹果公司感到欣慰,毕竟公众也憎恨垄断,也恐惧垄断。他们继续设计出一系列广告,拉拢顾客。为了突出苹果PC对IBMPC的技术领先性和操作简易性,他们推出了这样一幅广告画面:

广告画外音:"这是一部复杂得很的办公室电脑,想要使用它,只要学会这个",画面上是好几本巨型手册从空中突然跌落在桌面上,震得电脑摇动不已。另一边又出现广告画外音:"这是苹果的麦金托什电脑,同样是一部很复杂的办公室电脑,想要使用它,只要学会这个",画面上是一本薄薄的手册由空中飘然而落至桌面。最后出现画外音:"现在,您来决定那个较复杂。"

当时美国人口中只有百分之七使用电脑,美国家庭只有百分之三拥有个人电脑。想要拓展更大的市场,必须使电脑更平易近人,让它象电话一样或电视一样易于使用。想要征服广大的市场,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当是使美国人相信电脑是有用的工具。当然,苹果的成功,并非一定表示IBM的失败。事实上,IBM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对苹果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它带来全球最大电脑公司的正统经营,表示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了现实。无论是谁,开拓潜在市场的方法不是和自己的主要对手正面冲突。——这一点,苹果公司恰恰忽略了。

它以为它的广告轰炸和行销策略能给苹果的市场带来大的转机,但是它仍然失败了。再好的行销也无法卖出差劲的产品,再绝的广告也推不出顾客难以使用的电脑。苹果电脑质量固然很好,操作也相当容易,但是缺乏软件支持,所以尽管营销和公关人员作出了巨大努力,苹果销路仍无重大进展——顾客需要的电脑不仅仅要求技术先进、操作容易,而且更要求市场有大量的、必需的配套支持软件。

营销人员也开始泄气了。他们再也不愿花费巨大心血制作优秀的广千片,于是一些制滥作的广告涌上了媒介。他们或者重复反IBM论调——例如,有一个广告,表现一位服务于IBM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上不断打出"造句错误",该工作人员失望不已,以致一把抓起IBM电脑往墙上扔去;或者重复故弄玄虚的手法——广告媒介上出现了些穿着蓝西装、白领衫、两眼被蒙住的男性主管人员直直地往前走,每个人手搭在另一个人肩上,一直盲目地、呆呆地像个旅鼠似地走到悬崖边毫无知觉,掉到海里;头上旋转着不祥的黑云,画外音是葬礼进行曲。如此低劣的广告手法,不仅引来lBM的强烈抗议,抗议其对IBM产品的侮辱性攻击,而且招致公众的厌恶。苹果的声誉反而不降,确确实实地让他们感到一种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味道——苹果对IBM的攻击,不但提高了IBMPC的知名度,而且降低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1985年似乎是苹果公司有史以来最乐观的时期。法国政府邀请了斯卡利作为赠送数亿美元电脑产品的代表进行秘密会谈,密特朗总统想使法国成为电脑先进国,其方法就是要设立干万个电脑中心给全国学生和成年人使用。法国教育一向非常重视数学和观念性技巧,这在软件开发上相当重要,所以法国政府深信该计划有助法国软件发展成一大新兴产业。密特朗已得知麦金托什是政府所需要的理想个人的电脑。

苹果为此十分得意。在法国,麦金托什销量不错,政府暗示它至少需要十万台麦金托什。法国编制的麦金托什软件也远远多于美国。苹果高兴地估计,也许这仅仅是海外市场一个小小的开始,他们应着力培育海外市场,以前他们似乎疏忽了。

苹果公司抽调出大量财力、人力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期望以此弥补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疲软。但是同国内市场一洋,过高的产品销价,IBM及其它厂家的激烈竞争,使得苹果公司在海外市场无功而返,没有取得任何战绩。

这个局面本应引起苹果公司的思索与重视,但他们还是忽略了探究苹果困境之根源。事实上,早在1984年5月,公司专门负责电脑幻想与批评的专家艾伦就向乔布斯提出,麦金托什是第一部值得批评的个人电脑,因为-已的记忆量太小。

面对艾伦的批评,乔布斯没有任何反应,他甚至为自己钟爱之极的麦金托什遭到"污蔑"深感恼怒。他看过备忘录后,就禁止公共关系代表向大众传播媒介提及艾伦。可怜的著名电脑科学家艾伦,连同他的意义深远的批评,从此后再也没有露面。

但是乔布斯却无法回避公众对麦金托什记忆容量不够的抱怨和指责。记忆容量不够,使程序设计师难以写出麦金托什软件。使用者越易使用,程序设计员就越难写程序。苹果还没推出有助于写程序的软件工具。尽管就连写过许多程序的董事长也开始抱怨为麦金托什写程序是多么艰难,但乔布斯却仍然坚信能创造出电脑,就应该可以写出程序,像在其它电脑上那样。然而,有些发明麦金托什软件的开发人员也因此放弃,其他人则发现其复杂性而使开发脚步放慢,延迟进入市场很久。

直到1985年9月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后;苹果公司才得以有机会真正地审视和评判麦金托什电脑。他们仍然认为麦金托什是一台最为先进的电脑,它的失败主要缘于没有追随者,导致软件缺乏,使用户难以操作。

1986年,斯卡利召开苹果公司大会,商讨开放麦金托什系统的技术标准问题,或许他受到了IBM的启发,相信一旦开放麦金托什的技术标准,肯定能争取大群同盟军,从而使软件开发商难以忽略这个巨大的市场。他同时要求产品研制部门对麦金托什予以适当改进,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斯卡利这些完全正确的主张只有一部分得到搞技术的工程师们的认可,他们同意把麦金托什改进得更加精良,更加先进。但是他们拒绝开放麦金托什的生产标准,同样不允许任何厂商擅自使用麦金托什操作系统的专利。他们说:"麦金托什电脑及其操作系统是苹果公司的看家产品。麦金托什攻关小组为研制麦金托什电脑及其操作系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除了科研人员当事者,谁也不能体会和想象。把如此先进而卓越的机器的技术标准拱手转让给大众,实在是荒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决策,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麦金托什泛滥的状况,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苹果公司的利益,而且是我们这群研制者对麦金托什的爱心。"

斯卡利进行了强有力的争辩,但是他失败了。他和他的继任斯平德勒虽然都是公司总经理,却无法圆挽救苹果之梦——开放麦金托什生产标准及其操作系统。他们自己不清楚麦金托什的技术标准。

这是一个离奇的公司。技术部门对营销部门的歧视和不协作,上演了苹果产品在市场流浪的悲剧。科技人员是如此狂妄自大,导致苹果公司的管理充满艰辛和复杂。当1988年苹果最终不得不开放麦金托什的生产标准时,市场已被蚕食得支离破碎,IBM及其同盟军已变成牢不可摧。当1996年苹果最终不得不将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开放时,苹果已经渐感体力不支,壮年已去。

苹果受够了在市场奔波挣扎的痛苦,它开始寻求合作。在苹果公司内部,那位最早投资5万美元的麦克库拉始终是幕后铁腕人物,正是他用铁腕打倒了乔布斯的权威,也是他在乔布斯之后扶植起几位最高总裁。麦克库拉说:"保持苹果的独立法人地位,并不如保持我们的哲学、、质量、雇员、客户基础和技术那么重要。"

1995年年底至1996年一、二月份,当苹果公司寻求兼并的消息被炒得火热时,当时的总裁斯平德勒对《幸福》杂志记者承认,事实上,苹果自1986年以来同DEC、柯达、IBM、SUN、Compaq和日本索尼等多家公司商谈过兼并的可能,其中不乏绝好的机会,但却因为一些偶然的事变而错过了。斯平德勒回忆说,苹果曾经试图同DEC结成紧密联盟,但DEC的掌门人Llsen却认为苹果是制造玩具电脑的"小儿科"公司而不予合作。

九十年代初,苹果遇到了绝好的结盟机会。当时,IBM同微软公司的软件合作正告结束,翅膀已硬的微软决心同IBM分庭抗礼。对IBM而言,这一分裂意味着自身将失却对PC工业的主导地位,因而必须另起炉灶,重建PC的基础。这时,苹果的最高首脑来到IBM,力劝IBM的决策层尽快去完成新的PoWerPC芯片的设计,联手抗击英特尔与微软在PC市场的强势。苹果又将摩托罗拉拉入这一PoerPC阵营,并承诺为联盟提供一流的软件支持。

1991年,当全新的PoerPC联盟向世人展示时,对三方而言都意味着无限的希望,而苹果的股票价格立即飚升至历史最高点。IBM如期交出PoerPC芯片,使得苹果于]994年如期改造它的麦金托什。此时的苹果公司决策层欣喜若狂,不仅期待着IBM立即大规模生产PoerPC,而且希望IBM能够为两家公司的PC生产掌舵。当时,麦克库拉甚至期盼被IBM"收养"。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苹果倍上大船准备重新起航之时,IBM却因为自身经营的困难而发生上层变动。郭士纳于199年接任最高总裁之后,整个IBM的发展步策略似乎在改变。1994年,IBM似乎猛然发现,大型机的市场并没有死去,其需求依然强劲,而且利润远比PC为高。对于IBM,PC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快,IBM从双方的合资机构中撤出了精锐人员。对苹果而言,这可谓是五雷轰顶般的打击。麦克库拉回忆说:"十分不幸,IBM的大型机生意变得更好,而我们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巨大错误是: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

整个1995年苹果都在探讨同IBM合并的可能,但终因价格争议和其它原因而没有结果。IBM本身刚刚从九十年代前三年的不景气中摆脱出来不久,对英特尔和微软在PC市场上的强势似乎也表现出更现实的态度。1995年,IBM又提出明确的"网络中心"战略,PC在其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似乎还不十分肯定,在此情况下,IBM决不会贸然付巨资去兼并苹果这么一家处境微妙的公司。

1996年年初,业界又盛传苹果与太阳(SUN)公司洽谈合并事宜,最终又是不了了之。太阳的企业规模还不及苹果的一半,但在网络计算方面拥有雄厚实力,在电脑进入网络中心时代时,其前景被一致看好。然而太阳的综合实力毕竟有限,要它一口吃下这只大苹果,恐怕还是力所不及。

到1996年月底,有关苹果将委身于他人的传言都终止了。阿梅利奥接任斯平德勒出任苹果公司总裁,但直到如今,苹果公司仍在一系列领域拥有技术优势,但其并未带来市场的扩大,反而越缩越小。面对数十家大小不等的PC厂商围攻,苹果到底用什么样的利器来披荆斩棘,现在还看不到明显迹象。阿梅利奥上台后传出的第一个坏消息是,苹果公司于7个月前创办的WORLD联机服务宣告终止。年初,苹果宣布向摩托罗拉开放其麦金托什系统,展现出它要走开放之路的决心,然而这一步仍然迈得很小,因为摩托罗拉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今天PC业界的领头羊,从而不会给苹果注入太大活力。

让我们俯瞰一下全球的计算机市场。硬件市场上,麦金托什与一般人使用的PC,是硬件中的两大流派,从一开始就争做大哥大,水火不容。用麦金托付制作的档案,PC看不懂,麦金托什的软件也不能在PC上使用,反之亦然。软件市场上,国外流行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有微软公司的Windos,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和IBM公司的OS/Z。Windos和OS/Z是办公环境应用较多的操作系统,而麦金托什是家庭和学校应用较多的操作系统。据以PC用户为主要对象的著名杂志《PCorld》(个人电脑世界)1996年月公布的操作系统测试评比结果,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得分.6名列第一,Win-doWS95得分.4名列第H,OS/Z得分.8名列第三。而在内行看来,今天大红大紫的WindoS95,在技术上只相当于苹果公司在1989年推出的操作系统。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不应发生的悲剧。自创办至今,苹果公司经历了4位掌门人,而离开的前三位对苹果的评价都是消极的。第二任斯卡利说:"我认为任何人都管不了苹果。"美国硅谷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指出:"苹果有点像意大利,充满着创造力,也充满着混乱。"

这也许是苹果公司的真实写照,而这也正是其创办人乔布斯那放浪不羁的嬉皮士精神的后遗症。苹果电脑的出现,与其说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新,勿宁说是电脑领域的一场文化革命。乔布斯给世人的贡献不仅是新型的个人化计算工具,而且是挑战权威,让每个人都充分享受到信息的"民权",他的成功与其说是机器的成功,不如说是观念的凯旋。乔布斯给苹果留下的观念遗产使苹果赢得了最忠实的用户,同时也给公司留下动荡的种子。而这对一家企业而言,简直致命的弱点

三教训

品尝"苹果",其滋味真是又甜又苦……

乔布斯与王安一样聪明,作为传奇式的创业者,都是奇理斯玛(chrismas)人物。以中国文化的视角看,不同于王安的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特立独行的乔布斯更多地体现在"勇"。嬉皮士乔布斯有一点中国历代开国之君所有的那种"流氓无赖气",以大无畏的气概勇猛精进,打下"苹果"江山。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持续的兴旺发达,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以"智"指导的"勇"去推动,而不是要浪漫激情,一意孤行的"匹夫之勇"。

当IBM参与个人电脑市场竞争,市场要求一种通用的兼容的电脑时,"苹果"不审时度势开放其系统,仍然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缺乏临机决断,因时而变的"丈夫之勇",结果痛失良机。

苹果公司,"其兴也勃焉,而其败也忽焉"。

可痛!可惜!

角色模拟

1.1985年,当斯卡利不得不将乔布斯逐出苹果之时,假如你是公司董事,你是如何考虑的?你是否想到乔布斯的离职将对公司今后的运营造成惨重损失?

.当用户普遍要求苹果公司开放麦金托什操作系统的生产标准时,作为公司领导人,你将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