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急火燎(2 / 2)

北魏孝文帝 王占君 2004 字 12天前

“这是怎么说!”高道悦急着找衣服。

林贵人紧紧抱住他的身子:“高先生,难道你我不是彼此有情有意吗?难道你要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不,万万不可,你是娘娘。我这样做,就是死罪,而且是灭门之罪!”高道悦掰开她的玉臂,决然地穿上衣服。

“高先生,府内使女已尽知你我二人的情景,现在你便是跳进黄河也已洗不清,莫如成就了鱼水之欢。”

“不,没做就是没做,这样我问心无愧。”高道悦还是穿上了衣服,并且背过身去,“娘娘也穿衣吧。”

“高先生,你这是要把我逼上绝路。”林贵人手中握着一把剪刀,“我还有何颜面再活于人世。”她对着自己的胸口便刺。

高道悦扑上前一把夺过来:“娘娘,万不可轻生。”

“连你都这样嫌弃我,不死哪里还有活路。”

“娘娘想过没有,你如自杀身死,万岁焉能不究,那还能跑得了我?你不是等于害我一命。”

“总之,你现在看着我一时,也不能永远看着我,自杀是我唯一的出路。”林贵人表达了决心。

高道悦一时间默默无言,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摆脱这种难堪的局面。

赤身裸体的林贵人,以慵慵懒懒的形体,无限委屈的神态,靠上了僵立的高道悦,把双臂勾搭在他的颈部,哀婉凄苦地吐出燕语莺声:“高先生,我死也不相信,你就真的这般无情!”

高道悦被林贵人柔软的攻势融化了,他那最后的道德防线彻底崩溃了,无力地倒在了林贵人的怀中。

孝文帝出发了,他一向提倡轻车简从,所以只有王肃和顺子跟随,只一辆双马锦车,还有一队二十名禁军卫兵。迤逦行来,已至并州地界。时值中秋时节,但见大地一片丰收前的景象,高粱如同一片燃烧的火海,谷穗随风起伏像金色的波浪,一波一波滚向远方。玉米棒子足足能有一尺多长,敞开笑口露出洁白的牙齿。田野中偶尔有农家女在采摘棉花,雪白的棉桃,映着少女嫩红的俏脸,预示着今年是个绝好的年成。

孝文帝心情甚佳,他得意地问王肃:“王卿,你看朕治理下的国家,可还称得是国泰民安?”

“万岁,目之所及,自是五谷丰登。但魏国万里山河,尚不得以偏概全,一国之主,最忌一叶障目。”

“如此说,王卿对朕自认为形势大好,还有所保留。”

“臣这是向万岁学习而获得的心得。”

“朕这就不明白了,何尝要你不能偏听偏信。”

“万岁这次出巡并州,本身就是明证。”王肃指出,“刺史王袭究竟好坏忠奸,万岁不是要亲自考核吗?难道只看这沿途庄稼,便能决定他的好坏?”

“真有你的。”孝文帝提出要求,“这一路上你莫要过于清闲,返回洛阳时,须交朕沿途所见题作新诗百首,否则朕要打你的板子。”

“那只怕这板子,微臣是逃不掉了。”

君臣们一路上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寂寞,这日午后,已是临近并州地界官道边上,拥着一群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扶老携幼,也顾不得秋阳的炙烤。他们见圣驾车队到达,齐刷刷跪倒叩拜吾皇万岁万万岁!”

孝文帝不由得下车,把为首的长髯老者宫九泰扶起:“众位父老乡亲,大家快快平身。”

宫九泰起立后,一副风烛残年的样子,显得立足尚且不稳:“万岁英明,国泰民安,百姓无不感戴朝廷,圣上为民造福,自当万寿无疆!”

众百姓齐声和道:“圣明皇上,万寿无疆!”

孝文帝激动地说:“列位父老,褒誉言重了。朕所作的尚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怎劳众父老远道相迎。”

“万岁用人有方,为我并州选下一位清官刺史,有王太守兴利除弊,并州得以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业。”还是宫九泰为首发声,“全城百姓,为彰显王袭太守功德,特勒碑刻石,记其伟业。使之永垂并州史册,令后任官员效仿。若天下刺史皆如王袭,则魏国定会无敌于天下。”

“石碑现在何处,让朕御览。”

宫九泰让众人闪开,路边现出丈高的大理石碑,因为是刚刚刻就,上面的魏体字清晰明了:

古城并州,位居山西。

人杰地灵,商贾云集。

明君委派,刺史王袭。

勤劳王事,精心治理。

明镜高悬,善理民词。

疏河补路,逢突必济。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民之父母,亘古第一。

功高盖世,勒石以记。

国之清官,永标青史。(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