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二女身死双奸被擒(2 / 2)

北魏孝文帝 王占君 1821 字 12天前

“万岁爷,这后宫的争斗,皆缘起于太子位。这不头些日子,奴才还向皇上交了袁贵人的贿赂。依奴才愚见,这太子位不能再空着了,需早做决定,以免各皇子相互较劲儿,造成伤害。”

“此事朕早有所思,并已决定按尊卑长幼为顺序,立二皇子为太子,朕的决策可有失误?”

“圣上英明。”顺子言道’“二皇子为人敦厚,待人彬彬有礼,又才思敏捷,堪接大任。”

“好,明日早朝,朕即颁旨诏告天下。”孝文帝虑事向来周全,“你晓谕辛文翰,关于水莲之死的凶手,朕定会设法查出,给他个交代。不过这需要时间,朕不能为他一个人的事,误了朝中许多大事。让他扶着水莲的灵柩,回代县野鸭湖安葬去吧。”

“奴才遵旨。”

次日天明,孝文帝在朝堂上诏示,立二皇子为太子。同时,高调对朝中宣示,他带着王肃、顺子,并一百名御前护卫,前往长安巡视。即日启程,车队随之浩浩荡荡离开了洛阳。

京城中的一举一动,早有眼线报告给了穆泰。穆泰恰与阳平王在一处,正愁没有时机起兵,听到孝文帝离京的消息,二人立时密议起来。

穆泰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皇上终于离京动窝了。这下我们的计划可以实施了。”

阳平王有些急不可耐:“择日不如撞日,我们明天就在平城起兵,举起反旗,与当今皇上决裂。”

“王爷也过于性急了,凡事总得有个准备。再说也要等皇上走远,回顾不暇。”一切还得穆泰说了算,“现在就飞书传令于盟誓之人,要他们立刻整备兵马,三天后齐聚平城,举旗起兵。”

飞骑使将信分别送到,答复令穆泰相当满意。凡参加血盟誓书者,均应允三日后带兵前来。穆泰与阳平王摩拳擦掌,单等三日后高举反旗。

正当此时,任城王带领两千人马,已抵达雁门关。守关统领在城头见礼末将参见王爷,千岁千千岁!”

“将军开城,我要过关。”

“王爷有何公干?”

“奉万岁之命,前往北地匈奴人驻地,与其首领共议互市。”任城王将铜制虎符高高举起这是领兵凭证。”

“王爷,恕末将多嘴,您有领兵之符,却无使者竹节证明您的使者身份,末将难以放行。”

“你不说本王倒还忘记了。”任城王又将竹节举起,“将军,睁大眼看清楚,皇上所颁竹节,准确无误。”

“末将看得清、认得明,绝无差错。”统领跑步下城打开城门,对任城王深施一礼,“王爷,多有得罪。职责所在,不得不问。”

“将军秉公办事,何罪之有。”任城王率人马进城过关。

统领近前套近乎:“王爷一路风霜鞍马劳顿,且在关内休息一夜,明日饭后再行不迟。”

“皇命在身,不敢有误,穿城而过,不再讨扰。待完成使命后回程时,再与将军盘桓一日。”任城王带队匆匆出城而去。

统领望着远去的队伍心中犯难,雁门关是隶属于平城管辖的。平城刺史穆泰早就下达过命令,无论朝中何人带兵路过,都要及时向其报告。可是这任城王的队伍在快速疾进,如再派人就是快马也到不了前面,也只能跟在后头。这要让任城王发现,该做何解释。万难之中,他自己给自己宽心丸吃:任城王带兵去北地,也不会进平城城内,这一军情不报也罢。

任城王带兵到了平城南郊,离城五里扎下人马,对李冲说道:“李大人,你可有胆量?”

“王爷此话何意,想要下官何等胆量。”

“大人是否怕死?”

“为人谁不贪生,可是不怕死也看是怎么个死法。如国家需要献身,则为臣子者当责无旁贷。”

“李大人,按皇上的意思,要尽可能少杀生。为此本王决定大军暂不入城,而欲命李大人率二十护卫先行入城。向那些同阳平王与穆泰盟血誓者晓以利害,劝说他们与穆泰划清界限,分化瓦解叛军阵营。这样,穆泰与阳平王就被孤立,这场平叛大业就可以少流血少死人。”

“王爷不要再说了,下官已明内其中道理,皇上确是明君,这样做可以少树敌少结怨,实为上策,下官愿先行入城。”

“李大人,你可要想到,你去见的人,如果是个死硬分子,就可能把你扣住,送到穆泰处领赏。或者是穆泰闻之,会派重军擒杀你,这可是性命攸关、生死未卜啊!”

“王爷,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漫说城外有王爷的大军虎视,洛阳还有皇上为后盾,叛乱匪众未见得就敢杀我,为了大魏的江山,便断头流血亦心甘情愿!”李冲坚定地一抱双拳,“下官去矣。”

“慢。”任城王取过一枚号炮,“李大人带上,情急之时将号炮点燃,本王即会带兵杀人城中接应。”

“多谢王爷虑事细密。”李冲出帐去后,点了二十名护卫。众人上马,直奔平城的南门外。

守城的统领上前拦住:“何人带着队伍人城?”

李冲举起手中的竹节闪开,奉圣旨进城向刺史问话。”

统领不敢再行阻挡,退过一旁:“大人请进。”(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