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方来客(2 / 2)

南宋日记 伯山子鸳 1784 字 6个月前

谁知一个汉子听完,从牛车上跳下来,回首对老人道:“大伯哟、大伯哟,这……这是哪家的小儿……您老……快……快过来看看吧!”

那老人没有听见汉子的的抱怨,佝偻着身影走远了。剩得旁边的几个中年人和一个年纪轻些的有说有聊,所聊之事,都是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还有就是谁家的娃儿不听话了,一句圣人之言也诵不出来,好不容易给娃儿买了笔和纸,写个字还歪歪斜斜……

找到了水,或许便找到了生的希望,刘涣用手一捧,觉得那洼地中的水冰凉刺骨,恰如一丝无情的嘲弄,透进了他的灵魂之中……

后来刘涣不断长大,学的知识多了,固然印证出老辈人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可也不尽都是胡说八道。要紧的是,此刻那周遭的山林中,狼叫声此起彼伏,摄人心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哟哟哟,几个小崽子,有力气不专心干活,倒是说起读书人的事情来了,你们也不照照自己。”这话却是那老人说的,或许是见几个汉子聊得起兴,怕误了活路,所以出言打断。

第一章

老人一声吆喝,吩咐两个汉子赶车回村,其余的把田地里的谷草抱到路边来,他则坐在田埂上休息。

“人杰地灵?他三叔,别瞎吹了,一个地方被分两路,我们东路的哪里比得上西路,你看人家西路抚州的陆氏一族,那才是博学大家呢,诺达的名声,我们倒也跟着占了光呢!我家娃将来要是能有子静先生一半才学,我也别无他求了……”

老人见状,一声怒骂,道:“哎哟额,怎地押个车还出了纰漏,你们对路不熟么?莫不是外来的老表?”

“朱仲晦?哪个朱仲晦,我可管不起那读书人的事情,眼下取个媳妇才是正事呢!大伯,你说过要帮我相一门亲事的,咋老不见回音?”这搭话的本是个少年人,可常年劳作于田间地头,面容倒显得老成许多,怎么看,都不像个少年人。

他这话一出,其余汉子却被逗笑了,又是指手画脚,疯言疯语的。让那人好不尴尬,本来二十好几的人了,却连个亲事都没谈成,是有些不和孝道、不和礼制的……

最是可恶的还有夜里的寒气,逼迫得那少年堪堪从噩梦之中醒过来,腿脚都有些麻木了,思绪觉得危险和落魄,心跳却跳得有些慢,这是自然反应的常态之理,刘涣心中知晓。

九十月间的夜里,寒霜袭来,悄悄咪咪地把刘涣的身体变得煞白煞白的,他昏迷之中也曾感到寒意刺骨,偏偏就是醒不过来,一阵挣扎无果,渐觉得五脏六腑都被冻僵了,思维一滞,相似真的死了过去……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五几个农人模样的人到得田畈之中,将堆砌起的谷草一把一把地收到路上的牛车上……

呵!不过他们就算有了灵识,又哪里会看得清、看得透、看得穿那田埂上舞勺之年的儿郎。

有水固然是极好的事情,但若遇不到人,那孤独寂寞的灵魂又该如何寄托,飘飘荡荡,找不到根,人,又哪里算得上一个人了?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一看之下,便发现一个小儿郎僵硬地躺在田埂下,全身煞白,头发上面尽是露珠,可能是霜化成的。

不到晌午,路上的牛车便堆起了满满的一大堆谷草。

不过却有一人不服,他道:“大伯你是学得圣人之理的人,我们自然不能和你比。可我说人家子静先生才高八斗,却没有说错吧?”

经过挣扎,他垂头丧气地惊愕到,自己只怕再也回不到过去,回不到当初了……

悲从中来,又觉得这里有些像地狱,偏偏肚内中翻江倒海,若寻不到五谷杂粮的支撑,就算是入了地狱做了鬼,却也是个饿死的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